第十四节 豪车

狂人阿Q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.us,最快更新回到明末当军阀最新章节!

    杨潮必须造一辆马车,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马车。

    后世送车是很常见的,各种豪车送给当权的人,往往能收获到百倍的回报。

    杨潮也打算造车,虽然不是后世的名车,但是也必须是豪车。

    而且是亲手打造,纯手工的豪车。

    杨潮自己不会造车,但是这难不倒他,有人会造。大明朝有造车的工匠,市面上有卖车的车马行,但是市面上能买到的车,还拿不出手去。

    杨潮先去车马行买了一辆普通的两轮马车,这**车一匹马就能拉动,是最普通的那种。其实还有一种四轮马车,不过一般是用来拉货的,用牛拉动。

    明代坐人的马车,一般都是两轮的,甚至皇帝也坐两轮车。当然皇帝一般是坐轿子。

    杨潮买这辆马车当然不是用来送史可法的,而是用来借鉴参考一下的。

    因为杨潮一点都不懂马车的结构,所以这其实是一辆用来参考的样车。

    杨潮告诉父亲,有人请他帮忙做一辆车,愿意出高价,让父亲帮忙找几个匠户。

    明代的匠户,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的高手,其中不乏手艺最为精湛的木匠。

    第二天下午,杨勇就请来了两个木匠,一个姓高,一个姓宋。

    姓高的木匠擅长雕梁画栋,姓宋的木匠则是斫轮老手。给两个木匠承诺每人十两银子,并且不超过一个月,他们都很满意,同意一切都听杨潮的。

    杨潮先是请两个木匠将自己买来的马车用了将近一天,拆解了下来。

    马车拆下来后的结构,几乎就是一个车板,两个轮子,还有一个棚子。

    其中车板跟车轴是一体的,车轮则套在车轴上,并没有单独的悬挂系统。

    车棚子太简陋,杨潮打算改成方形的轿子形状。

    车底板也要改进,要跟车轴单独分开。

    车轴和车轮也要进行改进。

    车轴上面要加装减震系统,没有好的减震系统,马车走起来就会十分颠簸,很不舒服,所以明朝有钱人宁可做轿子,也不愿意做速度更快的马车。

    至于车轮,明朝的车轮是直接套在车轴上,没有轴承在中间过渡。这样的车轮不耐用,因为往往会磨断车轴,因此根本不可能远行,如果要走远路,还得准备上好几个车轮。

    杨潮经过一天的分析,觉得自己要改进的地方不少。

    车厢和车轮要做一个新的,杨潮效率很高,第二天就将设计尺寸给了宋木匠和高木匠。车厢外面要普通,但是里面一定要用心,所以才请了高木匠这样的懂得雕刻的木匠来。车轮也要按照自己想的,请宋木匠用最好的木料做一个新的,并且预留出轴承的位置。

    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轴承和减震,这些杨潮不打算请人,父亲杨勇就是手艺最为精湛的铁匠,不敢说南京城第一,但是绝对属于第一流的。

    家传了几百年的手艺,其中不少是独门技艺。

    当然让父亲跟自己一起做,而不请人做,倒不是杨潮舍不得钱,相比王潇给的钱,这点请人的钱真的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跟杨潮分手的时候,王潇甚至提前预付了一百两银子,足够做一辆马车了。

    更承诺如果他送礼成功,还会给杨潮封一千两银子的谢礼。

    之所以要自己和父亲亲自做,是因为杨潮认为轴承和减震,将是这辆车最重要的部分,算是核心技术,他不打算被人知道。将来这辆车将因为轴承和减震,而成为独一无二的马车。

    车厢和车轮的工作,杨潮帮着进料后,交给两个木匠,木匠在各自家里去做。

    轴承和减震则要在杨家的铁匠铺里制造出来。

    轴承的结构,看起来很简单,就是外圈内圈两个圈,中间一圈滚珠罢了,这杨潮还是知道的。

    但是让杨潮没想到的是,制作轴承比想象中要难的多了,首先杨潮就发现,球形滚珠几乎不可能做出来。

    手工锻打一只钢珠,即便是手艺最精湛的铁匠,也做不出来。

    最后思考了一夜后,杨潮只能更改设计,用更容易制作的滚针来代替滚珠。

    滚针其实就是铁质的圆形短棍罢了,虽然也不容易制作,但起码比钢珠容易多了,经过锻打之后,在进行打磨就能做出来。

    轴承的内外圈是铸造出来的,铸铁的承压力足够,父亲可不懂铸造,是找兵仗局的工匠做的。

    但是当两个铸铁圈拿回来后,杨潮却发现滚针无论如何都装不进圈中。

    设计绝对没有问题,铸造也没有问题,内外两个圈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是刚刚能够容纳滚针,但是设计中为了防止滚针掉落出来,边缘是有九十度凸起的,因此入口是比里边的滚道要窄,比滚针的直径更窄,理论上根本不可能安装进去。

    这让杨潮险些放弃使用轴承的设计,可是那天夜里,突然自己心烦意乱,将轴承拿回家胡乱的仍在门外,第二天一早随手拿起来,结果发现一下子就穿了进去。杨潮这时候才明白过来,这是热胀冷缩的道理。

    因为在寒夜之中冷冻后,内外圈都内缩了,甚至滚针都缩小了直径,所以穿了过去。

    滚针是穿了进去,但是新的问题接着就来了。

    内外圈在滑动之间,滚针竟然会碰到一起,无论灌多少油都无济于事,两根滚针扭在一起后,摩擦力非常大,很容易卡死轴承。

    杨潮这才想到后世的轴承中间还有一个结构,保持架,说起来就是一个个连在一起的套子,将滚珠、滚针隔开,让滚珠和滚针老老实实在套子里滚动。

    杨潮连忙更改设计,加装了一个用铁片打造的连轴套子,套在轴承之间,终于解决了所有轴承的难题。

    此时不由心惊,一个小小的设计竟然如此困难,据说古代很早就有轴承了,是用木头做的。

    杨潮觉得,以自己这样的方法来做轴承,恐怕自己能做出来,用得起的人也不多。

    难怪古人不发明轴承呢,不是因为做不出来,而是因为没有市场。

    轴承之后是减震,减震的关键是弹簧,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螺旋弹簧,虽然还没有工业化,但已经应用到了马车上面。

    不过中国的马车很不发达,弹簧或许有人做出来了,但是并没有推广开来,杨潮在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,只能自己来做。

    这点上杨潮觉得难不住父亲,先打出通体浑圆的精铁棒,手指粗细即可。

    接着杨潮在一根粗铁棍上划出了一圈螺旋线,让父亲按照自己的刻线,将精铁棍绕成螺旋结构。

    这样的工作只用了不到三天就做完了。

    杨潮没有贸然安装,而是开始试验,试验的结果并不好,弹簧的弹性不好。

    只能重新做,让父亲多次锻打后,做出来的弹簧,才总算复合了杨潮的要求,这种铁其实已经是百炼钢了,性能自然不错。不过这种弹簧制作一个就得四五天,最后用了二十天,才做出了四只。

    两个木匠也将车轮和车厢做好了。

    宋木匠的车轮要比车厢做好的早,他顺带着已经做好了马车底板。

    不过这马车底板上没有安装车轴,让宋木匠很奇怪,明代的车轴都是套在底板上的。

    接着杨潮让他做了一根很粗的车轴,几乎就是用整根原木劈成方形,足足有四寸厚。

    车底板上也有加厚到三寸的一块木板,与车底板卯榫在一起,位置上正好是要按照车轴的位置。

    宋木匠的车轮因为早就有了尺寸,此时装上杨潮的轴承不难,轴承内圈再套进去车轴后,简直看不出来跟其他马车有什么不同。

    但是转动起来却极为轻巧,加了油的轴承转动间有作用嘎嘎的轻响声。

    车轴跟车厢的链接也是很精巧的。杨潮设计的弹簧中间套上一根铁棍,铁棍一头直接打进车轴中,然后装上弹簧,另一头则是活动的,插入在车架上打好的圆孔。因为中间有弹簧,一端固定死,一端是活动的,所以马车震动可以有个缓冲,才能起到减震的作用。

    不过出于安全考虑,杨潮还用麻绳,将车轴和车底板上面的那根加强板困绑在一起,并且缠了许多道,几根弹簧附近更是密集,竟然将弹簧都给隐藏了起来。

    车安装好后,杨潮坐着感受了一下。

    四根弹簧的效果很好,马车走起来虽然还有些摇晃,可是一点都不颠簸了。而且运动起来很轻松,一个人就能拉着走,那么一匹马就更没问题了。

    只是看着车厢,杨潮总觉得还缺点什么。

    ------

    一更求票,求收啊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