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1纳哈出请降

受伤的害虫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.us,最快更新臣权最新章节!

    胡惟庸虽然被转移进了天牢之中,在大家眼里基本上没有了翻身的可能,但胡惟庸案并未没有结束,其震荡的余波一直影响着惊惶不安的朝堂。

    胡惟庸被抓之后,朱元璋几次下诏书,痛定思痛,让大臣们好好想想开国后几位丞相的结局,大臣们不禁苦恼起来。

    汪广洋懦弱不管事,到头来仍是惹祸上身;杨宪和胡惟庸一掌朝政便开始肆意妄为。要说丞相当得最好的,就得数李善长了,各种事情处理起来井井有条,又明白皇上的心思,可终究还是令人不放心。

    正当苦恼之际,在一ri早朝,刘伯温的长子刘琏觐见。让大臣们看了一出好戏,顿时觉得好像有了些许思路。

    “皇上,先父生前曾写了一份万言书,并嘱咐微臣在胡惟庸yin谋暴露后方可交给皇上。现在胡惟庸已束手就擒,微臣依先父遗愿特呈上这份万言书。”刘琏在朝堂上奏道。

    接过万言书,朱元璋好像有些伤感起来。当着众位大臣的面,直言觉得有些对不起刘伯温呀,他那么忠心耿耿,死后还进万言书,却最终为小人所害。朱元璋很是愧疚。

    看罢万言书,朱元璋将其传给了各个大臣逐一观看,紧接着又是一阵感慨,言道:刘伯温处身局外,把一切看得通透,真是奇才。

    其实朱元璋自己心里当然知道,自己这个马上得天下的皇帝确实容不了别人独掌大权。不是当丞相的人不济,而是丞相这个职位让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不济。这封万言书的内容,是朱元璋自己写好的。刘琏心知肚明的事情,只是配合着皇帝演好这出戏而已。

    不过刘琏总是得偿所愿了。这种假托自己父亲之手的万言书,虽然按照皇帝的意思呈递上来。不符合刘琏的xing格,但是刘琏心中的悲愤却达到了极点!几年间,他已经失去了两位亲人,便理所当然地把一切都迁怒于胡惟庸,是这个老贼害得他们家破人亡!

    而这份万言书,只是掀开父亲冤屈死去的一个苗头而已,只有呈递这份万言书,皇帝才有可能展开对于自己父亲之死的追究,这种展开了“一招致敌”的进攻。刘琏一直在等待着皇帝对胡惟庸失去信任的那一刹那!而这时候。恰恰是最好的时机。

    可是,群臣对于这致命一击,却明显疏于防范。这不能不是胡惟庸的悲哀!就从这个涂节的第一次弹劾胡惟庸开始,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传说,逐渐在朝野传得沸沸扬扬,无论你信是不信!而随着传说的延伸,故事情节越来越完整,越来越绘声绘sè。

    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引起群臣的重视,但这次皇帝公开在早朝上召见刘琏。并向大臣们公示了所谓刘伯温临死之前遗留下来的万言书,这一切的风向都表明,皇帝要替刘伯温翻案了。

    有了这个信号,官场之上成jing了的那些大臣们。于是脑袋开始活泛起来,之前涂节弹劾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时,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件事的真实xing。因为如果确系胡惟庸毒杀,如何解释刘伯温会在三四个月后才死呢?胡惟庸的动机何在?难道真的是因为刘伯温是浙东派系的首领惹的祸?但那时刘伯温已经失势。对胡惟庸造不成威胁了啊。

    不过在此时此刻,那些怀疑都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皇帝已经放出信号,基本上皇上的心里已经认定了刘伯温是被毒死的,要不然也不会公然召见刘琏,公开刘伯温遗留的万言书。

    很快,在群策群力下,居然也逐渐作出了大家自认为合理的解释,脱离了动不动一听毒药就是砒霜、鹤顶红之类见血封喉的老框框。

    有一种苗疆的蛊毒,据说就是能让人服下后,几个月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都没事,而未来某一天突然暴毙。

    刘基刘伯温跟苗兵打过交道,又是江湖术士,长期研究神秘文化,应该认识这种蛊毒。可是既然认识蛊毒,胡惟庸又是使用什么方法让刘伯温服下的呢,很简单,当初刘伯温生病,身为左右丞相的胡惟庸和汪广洋曾经去送过药,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!

    这个猜测很快被朱元璋重视起来,用“蛊”?朱元璋恍然大悟,言道想起了当年病泱泱的刘伯温进宫来说话时,抚摩着肚子,像是无心又是有意地抱怨自从喝了胡惟庸他们弄的方子,病情更重了!

    就这样,没有经过任何审判,也不需要任何的证据,胡惟庸毒杀功臣的罪名就这样定了下来。庞煌也在场,冷眼看着这一幕的闹剧,他没有想到一向肆无忌惮的朱元璋,也会搞这种虚张声势的门道。

    胡惟庸的又一个罪名被认定,皇帝话锋一转,说到中书省的权力太大了,应该听从刘伯温的建议,对中书省进行改组了。因为刘伯温遗留的万言书,曾经说过要限制中书省的权力,于是大家又都开始考虑起这个问题起来。

    这次早朝的时间特别长,几乎早上起来就没有吃过什么东西的大臣们顾不得腹中的饥饿,在哪里专心致志的揣测着皇帝的心思。而庞煌则不然,他在哪里目不转睛的看着朱元璋该怎么表演下去。

    龙椅之上的朱元璋不禁怀念起刘伯温来。言道诚意伯活着自己还可以找他说说话,商讨一下定国安邦之策。可如今斯人已逝,只留下自己这个孤家寡人来面对这一切。正如刘伯温所说,无论多么困难,为了大明江山,为了天下百姓,他朱元璋都应该坚持下来。

    其实朱元璋多年的军事生活,使他早已经习惯了自己说了算。历任丞相他都不满意,不是擅权就是无所作为。他对丞相的存在早就不满,甚至反感。他不能容忍在他和群臣之间。还有一个丞相来连接他们。胡惟庸当了七年丞相,朱元璋备感大权旁落。他觉得自己还有能力来剪除胡惟庸这样的权臣。如果后世君王如果没有这个能力,那他大明王朝就危险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是已经下定了决心。要消除掉中书省,无论遇到多少阻力,他都要做下去。为了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,更为了他朱家的千秋伟业。

    这一ri没有什么结果,皇帝等着大臣们主动开口,而大臣们正在观摩着皇上的心思,没有率先开口的,此事暂时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之中。

    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这份尴尬持续太久的时间,第三天。朱元璋宣旨召见已经致仕的老臣,也就是大学士宋濂等人,说的是询问国策。

    宋濂等人在五ri后到达,随即便被皇帝在御书房内召见,说了几句问候的话之后,皇帝朱元璋便切入了正题之中,让宋濂等人说说关于中书省的危害。

    但是没有想到大学士宋濂进言:“皇上,胡惟庸已入狱多ri,中书省一直无人打理。还请皇上尽早确定丞相人选。以便主持中书省大局。”

    “宋爱卿,这段时间没有丞相有什么乱子吗?没有丞相不是还有朕这个皇上吗?”朱元璋包含深意的说道。

    宋濂还想说什么,朱元璋又道:“这事先放放再说。”说完起身离去。把宋濂留在了御书房内,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回到府邸之后,不停地摇头叹息。有心人问道:“宋学士,您这是怎么了啊?”

    “皇上这是想废相啊。自古以来。皇权和相权总是此消彼长,难以调和。开国以来。历任丞相擅权使皇上感到皇权被侵。现在恐怕皇上正在图谋变革啊,你我可都得小心些。”宋濂心事重重地说道。

    刚好这话被好事之徒听到。立即禀报了朱元璋。

    朱元璋听完大怒,狠狠说道:“他宋濂是什么人!仗着有几分才学,竟然敢对朝政指手画脚。他以为奉天殿是他宋府书房啊。来人,把宋濂给朕召来!”

    太子朱标听说此事,立即前来面见皇上。“父皇请息怒,相信宋师只是一时糊涂才会说出这种话,还请父皇见谅。”太子朱标求情道。宋濂是太子的老师,太子一直比较敬重他。

    “太子,你怎么这么糊涂。你这样,朕怎么放心把这大明江山交到你手上。宋濂仗着资历才学竟敢乱评朝政,咱岂能容他。”朱元璋道。

    “父皇,宋师说的也没错啊。既然父皇觉得胡惟庸不适合在中书省为丞相,下决心治罪,朝廷也该选出个丞相来了。”太子继续道。

    朱元璋紧紧闭上了双眼,表情痛苦。其实朱元璋心里更苦,他苦心栽培了太子这么多年,可惜太子一点也看不透这时局,以后万一他登基了,又怎么能斗得过那些jiān猾的权臣。朱元璋的废相之心更加坚定了。

    正在此时,有人报宋濂来到。朱元璋屏退左右,召进宋濂。

    此时,房间内只有朱元璋、太子和宋濂三人。

    “宋濂,自古以来,君权相权难以调和。你通览圣贤之书,咱想问问你,如果你是皇上,你应该怎样处理二者?”朱元璋开门见山。

    宋濂吓得立马跪倒在地:“皇上,微臣不敢。”

    “但说无妨,朕恕你无罪。”朱元璋道。

    “禀皇上,自秦以来,历朝历代无不是皇上坐朝,丞相治国。皇上来统一全局,丞相来具体施政。此制之下,盛世迭出,说明此制上合天理,下合国情啊!”宋濂答道。

    “可胡惟庸自当丞相以来,欺君篡权,结党谋逆,差点就替朕做了皇上。朕想废除宰相制,就是怕再出现一个胡惟庸。”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丞相制的好处,他更担心丞相制不好的一面。历经千年,这不好的一面也难以制约。

    “皇上,丞相制下固然会有胡惟庸这样的jiān相,但也出了萧何、魏征、王安石这些名相啊。臣以为这不是丞相制的错,没有相权辅政,皇权断不可独行。只要用人合适,驾驭得当,丞相制定能保社稷太平。”

    “好大的胆子。竟然敢说朕用人不当!”还没等宋濂说完,朱元璋就打断了他的话。

    “臣万万不敢。皇上乃不世出的圣君。”宋濂赶快说道。

    “一个皇上既坐朝也治国有何不可?皇上直接掌握大权,让大臣们避开丞相这一关。必定会效率大增。少了小人作祟的机会,大明江山定会国泰民安。”朱元璋废相之心已定,不肯听宋濂再说下去。

    “皇上,请皇上为后世之君考虑啊。皇上您是圣君,自然什么事情都可以亲自处理。但一个人的jing力毕竟有限,单靠一个明智的皇上,是没有办法治理好一个国家的。再说,如果后世之君不是个圣君,而是个弱君。他没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,这时如果丞相制已废,那谁还来辅佐我们的弱君呢?”宋濂哭诉道。

    “你宋濂找死,竟敢辱没大明的后世之君。”朱元璋愤怒道。

    请皇上恕罪。皇上,您心里明白,臣只是为了皇上,为了大明啊。”宋濂道。

    朱元璋一想也是,宋濂虽说乱评朝政,但其对朝廷是一片忠心。想到胡惟庸这等jiān佞小人。不由得对宋濂的行为暗加赞赏。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、废除中书省的主意已定,他宋濂也改变不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早朝,朱元璋正式宣布罢中书省,废丞相制。其事交由六部处理,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。

    此时,宋濂因气卧病在床。闻听此事立即带病入朝。

    “皇上,臣冒死进谏。丞相制万不可废啊。臣既然在朝为臣,就应该尽到臣子的义务。”宋濂跪求道。

    “宋濂退下。此事已决,不可更改。”朱元璋知道有好多人出于各种目的,都不主张废除丞相制。

    “皇上,历朝历代有史为鉴,丞相制绝不可废。”宋濂坚持道。

    “把这老顽固拉下去,打入大牢。”朱元璋命令道,他现在必须态度坚决,也要震慑群臣。本不想拿宋濂开刀,但宋濂冒死进谏,现在看来不拿他开刀也不成了。

    “有再敢进谏拥护丞相制者,宋濂就是你们的榜样。”朱元璋对众文武说道。

    朱元璋想了想,像宋濂这样坚决维护丞相制的人估计不在少数,他们现在碍于自己的龙威可以暂时作罢,但难保他们不鼓动后世之君重置丞相。于是朱元璋又下旨宣布,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。大臣们如果谁敢进谏奏请置丞相,必严惩,并把它作为祖训传于后代。

    一时朝廷上下议论纷纷。有人认为皇上真乃圣君,废除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,提高了六部地位;也有的为皇上担心,认为缺少了丞相,皇上很难驾驭群臣。

    不管如何,朱元璋罢了中书省,废了丞相制的事情,已经基本上成了定局。而且开始诏命群臣讨论,设立五府、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等衙门分理政务,并相互监督,直接向皇上负责。这样,朱元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成了有史以来中国最有权力的皇上。

    宣布要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以后,朱元璋大权在握。他开始了心中酝酿已久的计划,想要重新将目光投向辽东的战场之上。

    朱元璋想要通过辽东的一场胜利,宣扬自己决定的英明,而这一切,徐达也让朱元璋十分满意,纳哈出终于承受不了大明的全力一击了。毕竟他只是金山一部而已,而大明基本上聚集了所有北方的兵力。

    除了分出一小部分用来威胁和林方向,那几乎绝对不会来的援军之外,都在辽东附近的土地上,针对着纳哈出的地盘,也就是金山。

    虽然说对外宣称纳哈出拥众数十万人,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,活动于辽东及辽河流域之间,为大明帝国在东北之大患。

    但是这次,朱元璋魏国公徐达亲自统领全局,同时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,颍国公傅友德、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,南雄侯赵庸、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,东川侯胡海、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,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,率师二十万人北征纳哈出。

    皇帝亲自制定此次北征方略:“驻师通州,遣人观其出没。彼若在庆州,宜以轻骑掩其不备。既克庆州,则以全师径捣金山,出纳哈出不意,必可擒矣。”

    并遣投降明廷的原纳哈出部将乃剌吾北还,劝降纳哈出。冯胜率兵抵达通州,侦知纳哈出分兵屯守庆州,遂遣蓝玉率轻骑乘天大雪出兵,杀其平章果来,擒其子不兰奚,获人马而还。

    一个月后,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,根据原来庞煌建榷场的位置,扩建修筑大宁、宽河、会州、富峪四城,驻兵大宁。

    再过一月有余,冯胜留兵五万人驻守大宁,率其余大军直捣金山。八月十九ri,进至辽河之东,获其屯兵三千余人,马四百余匹,进驻金山之西。

    时乃刺吾亦到达松花河,力劝纳哈出投降。纳哈出心怀二志,犹豫不决,先后多次派使臣赴明军驻地,以献降为名,观明军虚实。在明军大军压境,步步进逼的情况下,纳哈出被迫投降。

    大明得其军民二十四万余人,羊、马、驴、驼、辎重无数,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。九月底,徐达、冯胜等奉命班师,令傅友德编集新附军士,驻守大宁,以防故元余众进犯。